孤独症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和早期科学干预,中重度孤独症可以致残,轻度孤独症也可以出现严重的社交、情绪和行为问题。患儿的家庭也常常面临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孤独症发病率不断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统计,全世界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孤独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1~3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语言开发、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早期康复治疗极其重要。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黄金期,可以极大改善孩子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认知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技能。此外,早期康复治疗还可以帮助家庭成员理解和应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呢?
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判断
1.不少看
不盲却视而不见,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患儿早期就可能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缺乏或减少视觉注视,尤其是对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不少应
不聋却呼之不应,患儿对父母及他人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呼名反应不敏感。
3.不少指
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理解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拒绝,不会有目的的指向和手势比划等。
4.不少语
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延迟,而家长关注最多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
5.不当(行为不当)
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从12 月龄起就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五不”症状,但有些孩子患病程度并不严重,在早期不一定会出现“五不”症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判断:
语言、听力和理解方面的问题
例如:学习说话严重延迟,或根本无法说话;
说话声音太大或语气不正常;
不能理解简单的词语和句子;
肢体语言异常;
无法主动开始或维持对话;
简单重复某个单词或问题。
难以与他人一起玩耍;
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难以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
难以交朋友或与他人维持关系;
对友谊或社交经历缺乏兴趣;
对于与家人或父母分离感到漠不关心。
对某些物品过于专注或过度着迷;
兴趣狭窄;
时常出现强迫性或仪式性行为,例如旋转、拍手或前后摇晃。
智力障碍,例如存在思维、判断、解决问题、计划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问题;
感觉异常,例如讨厌某些声音、纹理、气味或明亮的灯光;
发育倒退,或正常发育到一定年龄,然后失去部分或全部技能。

(1)出生3个月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笑,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移动人或物品;
(3)出生8个月听到声音无应答,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
(4)出生12个月呼唤名字无反应,不会模仿“再见”或“欢迎”动作;
(5)出生18个月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与人无目光对视;
(7)2岁半不会说2-3个字的短语,兴趣单一、刻板,不会示意大小便;
(8)3岁不会说自己的名字,不会玩“拿棍当马骑”等假想游戏;
请注意:以上所述的是一些可能的表现,具体症状会因孩子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您怀疑孩子存在发育障碍,请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确诊。
